liliang
時間:2025-04-08 02:40:01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很多家庭都生了不只一個孩子,那么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就很重要。但是很多時候家里的孩子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產生矛盾,互相爭吵,那么如何緩解寶寶之間的爭吵呢?家中的凝聚力跟成員間的情感有很大的關聯,讓幼兒懂得珍惜身邊的家人,讓這個家更融洽、提升生活質量,大家都可以更快樂!下面八寶網的小編為大家分享如何教育孩子之間的相處,增進互相幫助的相處模式。
其實,我并沒有打算教導我的孩子:手足不要吵架。仔細看吵架這件事情,很多時候不是壞事,很多人是透過生氣的情緒,表達自己、捍衛自己的界限,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種能力。
知道爭吵不會真的斷了連結(不會因為爭吵,對方就不愛我)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這個能力最早養成與練習的地方就是在家庭,特別是手足。
不知怎么吵架反而辛苦
要知道,不知道怎么吵架的人,有時也是辛苦的,內在有時會承擔過多的委屈,畢竟,孩子將來面對的人,有些真的只要溫和溝通即可,有些時候是需要強力捍衛自己,才能抵擋別人的侵犯。
重要!觀察孩子們平日相處
或許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們有沒有吵架,而是吵架在關系里的位置,觀看孩子表達與捍衛自己時,有沒有也使用別的方法,也就是除了吵架以外,他們有些時候愿意容忍對方、愿意體諒對方、愿意主動分享、愿意溫和地敘說自己的界線、懂得請他人仲裁。換句話說,觀察手足間「平時」(大部分的時候)有沒有和好、分享、親近的時刻,他們會不會試著用多元的方法解決,若是有,那么吵架只是他們相處狀態其中之一,爸媽不用過于擔心。
爭吵不等于斷開聯結
在親密關系里,「爭吵」后知道如何「和好」,知道爭吵不會真的斷了連結(不會因為爭吵,對方就不愛我)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這個能力最早養成與練習的地方就是在家庭,特別是手足。
孩子們需要學習管理「爭吵」,也就是要學習:如何捍衛自己的聲音,但同時照顧到關系,這個練習不容易,需要很大的空間不斷的經驗,「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一直強調,如果孩子有時候爭吵,但大部分都懂得和好、分享、相互照顧,我就不會介入?!?/p>
1、兄弟姐妹開始
兄弟姐妹除非年齡差太多,正常來說都是屬于同一代的,也就是同儕間的關系,而這也是孩子第一次與同一代的孩子相處,建立未來人際的第一個步驟。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間的相處是人際關系建立的第一步
2、爸媽得有耐心
別忘記我們出生之后也是什么都不會的,更別說與同儕相處,所以家長得更有耐心,保持良好的溝通,持續不斷的教育,給你的小孩得到很多與人相處的訣竅。
3、吵架打架正常
如果有兄弟姐妹的你們也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哪對手足沒有吵架、打架過,但父母不必過于驚訝、擔憂,只需要扮演好中間的橋梁,并利用機會教育,會比平常口沫橫飛的道理更有用。
1、首要目標公平
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要偏袒誰,這在幼兒兄弟姐妹之間是非常敏感的,只要你有一些私心,他們都會感到非常明顯而且沮喪,要清楚地給他們明確的理由,例如告訴哥哥為什么弟弟比較需要這個東西,原因理由溝通,而不是直接搶過來。
2、給他們點空間
有時孩子間的小爭吵,如果沒有出現太過當的行為舉止,讓他們兩個自行去解決溝通就好,討論出來的結果他們自己也比較能夠接受,孩子們也能從中學習、成長許多,家長只要扮演好關注他們并且及時保護的角色即可。
延伸閱讀:幼兒身上出紅疹?可能性疾病有哪些?
3、照顧參與認同
當家中出現幼兒新成員時,就可以多多給哥哥或姐姐灌輸家庭的觀念,并在照顧小孩時也分配一些工作給他們,讓他們也感到成就感、并且有家人的幸福感,讓他們認同這個新成員。
4、不要比較對立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長處優缺,不要一直拿兄弟姐妹之間任何東西來比較,造成他們的嫌隙、心結,效果好的時候是可以成為動力目標,但有時卻只造成懷恨在心。
1. 不要輕易介入
孩子們發生沖突的時候,現實情況往往是家長馬上介入,這時事情的性質可能就變了:
家長維護孩子,孩子覺得自己可以更理直氣壯;
家長責怪孩子,孩子覺得家長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傷害自己。
其實,家長可以把沖突事件當作孩子練習社交的機會,讓他們先自己處理。
但如果碰到可能造成人身傷害的情況,要馬上制止。
例如,兩個小朋友在爭搶滑梯使用權,都站得很高,這時候小打小鬧也很危險,家長就要馬上制止。
2. 介入時放寬心態
要相信孩子會在摩擦和沖突中成長,在孩子主動提出請求時,家長才介入協助處理,而不是主動地替代幫辦。
在孩子向你求助時,要問孩子:「你希望我為你做什么?」
聽取孩子的請求后,家長應該提供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些積極的解決方案,例如「不打不成交」、「握手言和」、「懂得分享」等。千萬不要鼓動孩子「報復」。
1. 首先安撫情緒
家長應該盡量理解孩子的感受,首先就要去安撫孩子的情緒。
因為在這個時刻,孩子心里其實也是不舒服的。
比如,孩子們為了爭搶玩物而打鬧,這時家長不要批判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深呼吸,或和孩子一起去他喜歡的地方,讓孩子稍作冷靜。
2. 讓孩子表示歉意
等孩子的情緒稍微平靜,可以要求犯錯的孩子說「對不起」,并「安慰」對方,盡量取得對方原諒。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參與這個過程,鼓勵孩子勇于承認錯誤,爭取諒解。
如果對方孩子父母也在場,家長可以大方承認自己的錯誤,身體力行地去告訴孩子,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誠懇的道歉可以取得對方原諒。
這樣的經驗可以告訴孩子們,通過和諧溝通的方式是可以讓雙方滿意的。
編者按:但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怎么也不肯道歉,那家長可以先為代勞,回家再找機會溝通。
3. 和孩子探討解決方法
接下去,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同時讓他了解怎么做才正確。
孩子們發生沖突,大多是爭取權利或表達情緒的行為,如果處理得好還可以一起玩耍,但是表達不當則會變成互相攻擊。
我們要非常明確告訴孩子,之前沒有好好思考和溝通就「動手」肯定是錯的,要讓孩子想想下次可以怎么講出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搶了,他生氣了就打了對方,那可以告訴孩子,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時,可以先和對方說明「這是我的玩具,請還給我」,如果還是不奏效,可以求助于老師或者其他人。
如果不是緊急情況,等事情結束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回想下之前發生了什么。
家長要把自己定位成孩子的朋友,而非裁判。幫助孩子一起探索發生了什么,討論怎么做可以更好。這樣孩子會更樂于接受家長的意見,并且學習到如何看待和處理事情的方法。
人生中肯定會有摩擦和沖突,選擇恰當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學會既能爭取到自己的正當權益,又不會他人造成侵害。
孩子在處理沖突和矛盾的過程中,會逐漸領悟,發生沖突是正常的。家長應引導孩子用理解、坦然的態度去面對沖突,通過誠懇的交流和協商達到共贏。
這樣,才能讓孩子終身獲益。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