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l
時間:2025-04-08 04:39:5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媽媽沒事最喜歡說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很多寶寶都會挺害怕爸爸媽媽說不要自己的話的,聽到爸爸媽媽說不要你的時候很容易當真,那么孩子不聽話怎么做比較好呢,八寶網小編能否為大家帶來孩子不聽話的處理方法。
孩子調皮的時候,不少家長都會說“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雖然,家長們都知道這只是嚇唬嚇唬。但是,19日,重慶一名三歲女童當了真。
小女孩成功找到了居住的小區。
事發地點,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陳家橋街道廖家坪農貿市場附近的一條馬路上。8月19日10時30分左右,一名城管工作人員看到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獨自在馬路上行走。由于小女孩表示找不到媽媽了,城管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撥打了110電話報警。
“小朋友,你是否記得爸爸媽媽的電話?是否記得家在哪里……”來到現場,民警耐心詢問小女孩。
小女孩含含糊糊地介紹,她叫雯雯,3歲,和媽媽一起出來的,媽媽把她放一邊不要她了。小雯雯雖然找不到家,但是依稀記得回家的路怎么走。民警向周邊群眾打聽是否認識這個孩子,群眾們都表示沒見過。
面對這種情況,民警只能試著讓小女孩帶路。走了將近二十分鐘,民警與小女孩來到了一個居民小區。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剛走到一棟居民樓下面,一個鄰居就認出了小女孩。而就在一行人正要上電梯的時候,小女孩的媽媽也通過報警的城管聯系上了民警。
得知小女孩已經回到小區,正在四處尋人的家人趕緊往回趕。當看到媽媽時,小女孩一下哭著撲向媽媽的懷里。
1、家長說反話孩子很聽話
歡歡今年5歲,她性格開朗,天性好強,在同伴中,總是扮演著“大姐大”的角色?!皻g歡很聽話,也很懂事,有一次,歡歡小伙伴的玩具壞了,她主動把自己的玩具給小伙伴玩。”歡歡媽說,可是最近她發現歡歡變得很調皮、貪玩,叫她去寫作業,她卻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臟了讓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沒辦法。
有一次,歡歡又不愿意寫作業,可把歡歡媽惹急了,歡歡媽瞎嚇唬說:“你再不去寫作業,晚上就不讓你上床睡覺”。沒想到歡歡乖乖地寫作業去了??窗l脾氣這招挺管用的,歡歡媽也越用越多,歡歡不吃飯時,她說,“歡歡不用吃飯了哦,這樣媽媽就省糧食了”,歡歡貪玩不去學習時,她說,“歡歡下次語文考試肯定只拿50分,絕對不會上60分”。歡歡媽發現,每次這樣刺激歡歡時,她總會乖乖地去吃飯或寫作業。
2、正話反說可成教育“偏方”
4~7歲的孩子已經進入了“競爭期”,此時,孩子在心理上表現為好勝、好強,同時還特別叛逆。這時,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話反說,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寫作業慢時,家長可說,“我看你是你班上寫作業最慢的吧,明天交作業肯定比某某還要晚”,在“競爭期”的孩子肯定會說,“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寫作業了。而當孩子不愿意去上學時,家長說,“不去就不去吧,媽媽還省了一筆學費呢”,此時孩子會說,“我就要去上學,我才不讓你省學費呢”。
正話反說,主要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競爭的氛圍,故意挑起孩子的好勝心,正話反說也屬于一種溝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3、說反話要注意年齡、性格
但是這種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適合每個孩子,也不能隨時使用,要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和孩子的性格來決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數。由于5歲的歡歡正處于4~7歲這個“競爭期”,她常表現出較強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歡和家長對著干,此時正話反說可能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另外,還有些孩子天性好強,這時家長如果還是發揮一貫的嘮叨本色,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的話,是根本行不通的。請將不如激將,如果家長適時改變方法,正話反說,孩子反而會‘順著’家長的意思。
4、常說“反話”容易影響是非觀念
歡歡媽抓住歡歡的年齡和性格特點,有根據地進行教育,發揮了正話反說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飯,偶爾給他吃點酸辣粉一樣,孩子可能更愛吃。不過如果經常給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反話說多了,會影響孩子是非觀念規范的形成。
3~5歲是孩子發展自我意識和語言能力的關鍵時期,他們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表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所以這個時期,孩子本身就喜歡惡作劇,唱反調。如果再從成人身上接觸到特殊的語言形式,比如歡歡媽就習慣性地正話反說,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跟著學,到處用,并從中感到很大的快樂。
有的家長喜歡逗孩子,比如說“你吃飯吃的好快啊,一碗飯1個小時就吃完了”“我不喜歡你,不要你了”等。這樣長期下去,會導致孩子形成錯誤的行為規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與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會認為話就得反著說。
建議:從孩子行為規范的建立,是非觀念的形成或是個性的培養上考慮,家長都要盡量正常話正常說,多與孩子進行正向引導、直面交流做到坦誠相待。
5、“反話”說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長適當正話反說,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現,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話反說是一種壓力,但是這種壓力不應該把孩子壓垮,應該把這種壓力變成學習前進的動力。
另外,家長經常正話反說,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印象:父母經常欺騙自己,從而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的樹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1.思考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平日下班后先給自己適當的喘息時間,再去接孩子,這樣與孩子互動時會有較佳的質量。若是媽媽發現“工作想孩子,在家想工作”的頻率很高,可問問自己究竟是否要找回做為一個母親最單純的喜樂。
2. 與先生討論共同生活的可能
夫妻因愛而結合,是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伙伴。倘若妻子無法從現在的婚姻關系中得到肯定、包容與“滿足”,會維系得相當辛苦。建 議雙方針對目前“遠距離”的問題做討論,除了凝聚親子情感,更需撥出“談戀愛”時間,維持親密關系。倘若分隔兩地已逐漸影響夫妻間的信任感與安全感,兩人 最好能坐下來討論共同生活的可能性與計劃。
3. 向其他家人尋求協助
如果與長輩相處和睦,公婆也愿意分擔教養重擔,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如果因不合而漸生嫌隙,可能使媽媽精神更加緊繃。建議媽媽與先生討論如何改善,或是尋求娘家親人的協助。當媽媽受到最實際的幫忙時,較能迅速補充耗盡的能量。
4. 制造生活的小確幸
照顧好自己是最重要的事,因此重新認識自己、重塑信心是此階段的功課。找到有歸屬感的同儕團體,可讓媽媽不再孤單;保留時間給自己的興趣,譬如做瑜伽、聽音樂、閱讀、慢跑等,都可以累積小確幸而成大幸福。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