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l
時間:2025-04-08 12:45:02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家長說的話居然都不聽,這應該是去了幼兒園后回來的寶寶給家長最深刻的感覺了,因為工作忙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里面學習,卻落得孩子只聽老師不聽自己的了,有時候這個事情確實會讓家長很是煩惱,不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八寶網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
第一,集體生活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在幼兒園里,老師對每一位小朋友的要求都是一樣的,規則和紀律適用于每個孩子,在這樣公平、有秩序的環境下,孩子會感到心情愉悅,情緒穩定。這時候的孩子會自覺安心地遵守各種要求,自然就非常容易接受老師的意見和建議。而在家里,很多時候,不同的家長之間沒有形成統一戰線,各執一詞,爸爸媽媽說要讓孩子這樣做,但爺爺奶奶卻對孩子說要那樣做,孩子犯了錯,家長嚴厲地批評,爺爺奶奶卻一味護短,大人之間的不一致,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最后的結果就是,要么誰說的都不聽,要么就是只挑自己愿意聽的聽。
第二,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多,不切實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往往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值,過分看重自己對孩子的責任,一但孩子達不到既定的目標,失望之余,便不顧孩子自尊,不分場合,打擊甚至打罵孩子,結果適得其反,使孩子與家長形成對立。這里的要求有時是學習上的,有時是生活上的,只要是超過孩子能力范圍的,或者TA不感興趣的,都容易產生逆反情緒,故意與家長對立。而老師相較于家長來說,在教育方面“身經百戰”,能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性特點實施教育,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對孩子的要求也會更加客觀。孩子在幼兒園里獲得了尊重和肯定,自尊心得到滿足,自然更加愿意聽老師的話。
第三,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容易情緒化
教育孩子的時候情緒不穩定:高興時,愛得不得了,又是親又是抱,事事寬容;不高興時,就大發脾氣,非打即罵,處處為難。在外面遇到到煩心事,回到家拿孩子當出氣筒。對孩子的愛隨著情緒走,喜怒無常。在這一點上,我曾經犯過很多錯,晚上哄點點睡覺,孩子都是愛玩的,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嘴巴喋喋不休就是不肯睡,心情好的時候我能陪著笑臉好好勸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忍不住想發火,曾經有次在大吼了點點之后,小家伙怯怯地對我說,“媽媽,你為什么對我這么兇?”當是那個叫心酸,怎一個悔字了得?
第四,家長對孩子和自己采取兩套標準,忽視言傳身教的作用
很多家長在有意無意中,忽視了言傳身教的作用。一邊要求孩子要講究衛生,愛護環境,一邊又隨地吐痰。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不同標準會本能的提出反抗,時間久了,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權威”地位就會逐漸喪失。公公曾經教育過點點吃飯的時候要坐好,結果自己卻把腿翹在椅子上,每每這個時候,小妮子就會大喊大叫,“爺爺,你的腿也沒放好!”瞧瞧,娃們都是明察秋毫的,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別人?
第五,在外人面前,孩子更愿意表現出自己乖巧、聽話的一面
就拿點點來說,不管在家里如何大喊大叫,如何蠻不講理,但若是有外人作客或是小朋友來家里玩,馬上就會收起“暴躁”的外衣,聽話乖巧的像只小綿羊。其實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表現的欲望,愿意別人夸自己好,小小年紀就知道“家丑不可外揚”,尤其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和“惡行”。于是,只要不是溺愛過度的孩子,在外面大多都會表現得謙謙有禮,乖巧可愛。
孩子在家不聽話的原因很多,有時候困了餓了,也會發脾氣,家長在遇到這種情形時,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溫柔對待孩子此時的“無理取鬧”,幫助孩子盡快擺脫負面情緒。
老師給孩子樹了明確的規矩,而父母沒有
按時到校、見到老師要問好、不能動手打架......類似的規矩有不少。
有了這么一套規矩,老師面對班上幾十個孩子才不會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證一切井井有條。
再反觀絕大部分家庭,哪有這么明確的規矩?
現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確地說出家里的3條規矩嗎?家里有成文的規矩嗎?
估計很多人一條都說不出來。
老師給孩子兌現了明確的獎懲,而父母沒有
光有規矩遠遠是不夠的,因為僅僅寫在紙上的規矩都是空話,只有真正付諸實施的才叫規矩。
在學校里,規矩的實施就是獎懲。
從幼兒園開始,就有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小紅花。
表現得更好,除了累積更多小紅花,還能升級變成大紅花,最后還能拿到那飄著香氣的真紅花。
這些紅花不僅獎勵給你,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讓你那小小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
其他一切獎勵也都是這朵小紅花的升級:表現好可以拿到獎狀,可以領到獎品,還可以站在全校學生面前講自己的光榮事跡。
只要表現好,學校里的規矩一定會兌現。老師不會輕易許諾,只要許諾后一定會兌現。
可反觀很多父母呢?很多時候都是輕易許諾、從不兌現。
最小的事:你快點吃飯,吃完這一口就讓你看電視。結果,沒有。
大點的事:你快點寫作業,寫完了可以下去玩了。結果,沒有。
更大的事:你好好學習,如果考試進步了就給你買IPAD。結果,沒有。
這至少帶來了兩個問題:
其一,很多許諾是不應該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須的,不應該許諾給獎勵。
其二,隨便許諾后卻不兌現,一點點蠶食了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積月累后,你再說什么話,孩子都不會相信了。這一點都不奇怪。
兌現獎勵只是一個方面,而兌現懲罰則更為重要。
在學校/幼兒園里,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錯,老師會及時對照規矩給出“懲罰”。
同樣來反觀父母對孩子,很多規矩下的懲罰措施都是擺設。
孩子沒按照求做,哭鬧耍賴,只要鬧騰得厲害一點,大多數家長都會心軟屈服。別說懲罰了,反倒變成孩子要挾父母了。
長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謂的規矩,哪還有半毛錢作用?逢人還抱怨:我們給孩子立規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真是這樣嗎?
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而父母沒有
老師給孩子們傳遞的都是積極正面的形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老師會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時候卻把自己當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卻從不要求自己。
要求孩子不能遲到,老師就會提前先到。很多值班老師和校長/園長,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學校/幼兒園門口等著孩子。
要求孩子不帶零食,老師也能做到,不僅如此幼師還不能當著孩子們面吃東西。
再看看很多家長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玩游戲不玩手機,結果呢?
自己成天拿著手機不放。就連吃飯時,都忍不住要摸幾下。這樣怎么能阻止孩子玩手機?
要求孩子不看電視,結果呢?
孩子寫作業時,自己在客廳里看電視。還開懷大笑。這樣怎么能讓孩子安心學習?
要求孩子認真寫作業、求進步,結果呢?
自己對工作毫不上心、天天倒數。這樣怎么能讓孩子從你身上獲得正能量?
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至少是以身作則的示范。
所以老師在指出孩子錯誤的時候,孩子愿意聽,就因為孩子知道老師做得好。
家長沒有給孩子樹榜樣,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夠的心理優勢反駁你:你自己都做不到,還來要求我?
有人可能要說了:為什么有的老師卻管不了自家孩子呢?
當然是因為:老師在學校、幼兒園里是老師,嚴格按照規矩來辦事,所以能管好班上幾十個孩子。
可回到家里呢,老師的身份就變成了父母,TA的行為也變成了普通父母的行為。沒有堅持自己作為老師時的那些做法,管不住自家一個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久的老師。
同時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父母也應該為了孩子改變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和孩子一起成長。
1.不要吃老師的“醋”。
孩子進入幼兒園后,媽媽的權威多少都會被老師替代一部分。尤其是當孩子只聽老師的話,不聽媽媽的話時,很容易造成媽媽心理上的不平衡“這個小沒良心的,怎么能背叛我”。其實,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吃老師的“醋”,而是要正視這種行為。
一般孩子從進入幼兒園開始,需要走出完全依賴媽媽的心理發育階段,跟更多的人親近和交流,其中聽老師的話就是一種交流方式,這個階段,媽媽要鼓勵和引導他發展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
2.審視自己的教育態度。
過于嬌慣會使孩子養成任性、獨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而過于嚴厲又容易讓孩子與媽媽產生距離感。因此,媽媽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保持愛而不嬌、嚴而不厲的教育態度。
在面對孩子的執拗和反抗時,媽媽不要盲目采取粗暴強制的態度,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強烈地反抗,當然,媽媽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盡量避免與他硬碰硬地發生沖突,因勢利導,對好的行為多鼓勵、多表揚,從而引導他作出正確的行為。
3.引導他正確理解老師的指令。
聽老師的話甚至崇拜老師對孩子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行為,但是當孩子對老師的話理解有偏差或者太偏執的時候,媽媽就應該以委婉的形式,告訴孩子老師的真正意圖。
比如,事例1林林尿床的行為,媽媽就應該告訴他,老師之所以不讓學生隨便走動、隨意說話,目的是不打擾其他小朋友休息,如果有人想去廁所,可以悄悄地告訴老師,然后再去,只要不打擾其他小朋友就可以了。
當然,媽媽不能告訴他,老師的那句話不是說你,你不用聽。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困惑,讓他不知道老師的哪些話該聽,哪些不該聽。
4.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
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孩子正是因為尊重老師,才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因此,媽媽不要在孩子面前隨意否定老師,更不能在他面前說老師的壞話,相反,應該維護老師在他心目中的權威形象。當然,老師不是圣人,有時也會出現錯誤。這時,媽媽可以婉轉地向孩子解釋正確的觀點,并私下和老師溝通。
5.引用老師的話,偶爾可以“假傳圣旨”。
媽媽可以利用老師的權威性和孩子把老師的話當“圣旨”的特點,適當的時候,引用老師的話,引導他作出正確的行為。比如,孩子浪費糧食,媽媽糾正不起作用時,就可以說“××老師說過要珍惜糧食,碗里不能有剩余的米粒,那我們要不要做一個珍惜糧食的好孩子呢”。有些時候,媽媽也可以“假傳圣旨”,如,“老師說……我們要聽老師的話”,這樣既說服了孩子,也鞏固了老師的威信。當然,運用這種方法時,媽媽的態度要溫和,不要機械地重復著老師的話,否則次數多了,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情緒。
6.與老師保持聯系,請老師幫忙教育。
對于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如果媽媽沒有好的糾正方法,可以求助于老師,請他幫忙教育,比如像事例3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當然媽媽在向老師反映孩子的問題時,孩子一定不能在場,否則孩子會認為媽媽在打小報告,也很容易把老師當成是和媽媽一伙兒的,影響老師的教育效果。
此外,媽媽也可以建議幼兒園開展《弟子規》經典讀誦、“在家做個孝順的孩子”、“我幫媽媽捶捶背”等活動,培養孩子的孝心。這樣,他就自然尊重媽媽,也聽媽媽的話了。
7.不能用老師的威信威嚇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時,一些媽媽動輒就說:“你再不聽話,我可就告訴老師了啊,讓他批評你?!边@種方法可能短時間內,糾正了孩子的行為,可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卻拉遠了孩子和老師間的距離,也更加激起了孩子對媽媽的逆反情緒。所以,媽媽不要用老師來威懾他。
8.和老師的溝通一定要具體。
如果媽媽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就不能和老師泛泛而談,而是要多問一些細節,像學習、飲食、娛樂、休息、與小朋友間相處的情況等都是和老師溝通的話題。然后,媽媽可以在這些細節中,慢慢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他身上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媽媽才能進一步和老師討論相關的教育方法。
9.采用多種方式和老師保持聯系。
媽媽可以利用接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間,主動和老師交流。如果媽媽平時很忙,接送孩子的事情是由保姆或者老人代勞的,媽媽則可以找一個專門的時間,和老師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情況。此外,短信、電話、網絡等這些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也是溝通的好方法,媽媽也可以采用這些方式,和老師保持頻繁的交流。
10.和老師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
有些媽媽喜歡在幼兒園領導面前或者其他媽媽面前談論孩子的問題,這種方法不可取。因為如果建議和批評通過其他渠道傳達到了老師耳朵里,這樣很容易造成老師對媽媽的不信任感,最后導致老師“報喜不報憂”。
其實,當媽媽的意見和老師的意見不一致或出現其他問題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應該是直接溝通,媽媽應該主動向老師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提供合理的解決辦法。當然,如果老師的品德或者教育方法存在嚴重的問題時,媽媽可以考慮向幼兒園領導反映。
11.向老師請教教育方法。
媽媽和老師溝通的目的不在于發現孩子的問題,而是在發現問題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老師更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點,也能夠更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因此,在這些方面,媽媽要多向老師“取經”,向他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并請教適宜的教育方法。
12.客觀、坦誠地看待老師對孩子的評價。
有些媽媽聽到老師夸獎孩子,就盲目地認為孩子“一好百好”,當聽到孩子哪方面能力欠缺或者發展得慢時,又很著急,這種過度緊張的情緒只會給自己和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其實,孩子在發展階段變數很大,所表現出來優勢和劣勢也并不能代表以后會怎么樣。只要媽媽對孩子抱有信心,從正面引導他,孩子自然會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