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入園前的黃金時機:打造孩子自理能力的成功藍圖

時間:2024-07-03 09:39:34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自理能力是我們都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兒童自理能力的建設有益于培養兒童的使命感、信心和處理問題的水準,對幼兒將來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是現在很多家庭,特別是老人,對孩子太過溺愛。孩子在家里的所有的事情一律包辦代替。這樣下去,這些孩子如果進入到幼兒園以后,連吃飯,穿衣,上廁所都不知道該怎么樣去面對。

在這方面,家長一定要與老人溝通,跟他們說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要有意識地塑造操作技能,養成好的習慣。我們應該盡量讓孩子上廁所,穿衣服,自己吃飯。

進入幼兒園后,家長要配合幼兒園教師教孩子怎樣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飯、掌握衣服、鞋等。所有這些都必須孩子們懂得如何及時完成。

語言表達能力也很重要。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前,父母應當教孩子一些日常生活術語理論,那樣孩子就可以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愿及要求,比如說自己餓了、渴了、熱了、上廁所。

鼓勵孩子該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勇敢的講出來。要學會用語言的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一些想法。這樣孩子在入園后,有事情的時候才會大膽的告訴老師、告訴家長。

如果寶寶還沒有入園,那么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學習自理能力關鍵時期,能夠事半功倍。為什么這么說呢?

生活自理能力是3-6歲孩子學習的重要內容。自己吃飯已不是困難的事了,一些更難的活動成為他們“挑戰目標”,比如自己穿衣、疊被、穿鞋等。這些活動是一系列動作的組合,需要孩子雙手協調活動,隨著雙手的靈活性增強,這些任務也難不倒他們。

3歲寶寶的生活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同伴交往,解決生活、游戲和學習中的問題成為他們需要處理的個人事務。孩子最初采用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拒絕、搶奪、哭鬧、求助、嘗試錯誤是他們最常用的但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發現這些方法并不有效,于是他們開始學習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比如改拒絕為提出新的建議,改搶奪為輪流使用,改盲目的嘗試為有計劃的嘗試。

3歲幼兒能根據家庭和幼兒園生活的規律,知道一天活動的順序,并按此順序活動,但在生活和游戲中他們還不會自己安排活動,一般是看到什么做什么,或成人要求做。在父母的幫助下,5歲幼兒就已經能按照自己的計劃做事了。

想要孩子學會自理,還要為孩子生活自理創設必要的、合理的條件。如:最好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衣服要放置在低矮的櫥里,便于孩子取放;洗臉盆要小而輕便,洗臉巾要短且薄等。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時,要根據孩子的生理發展特性,逐漸作出要求,坦然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當孩子們做的好時,她們也要受到表揚。

3歲的孩子可訓練自我服務的各項本領,如吃飯、洗手、刷牙等;

4歲孩子可學習折疊被子、整理床鋪以及自己照料生活;

5、6歲的孩子要求穿脫衣服迅速、整齊,洗臉洗手要洗得很干凈等,還要逐步教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澆花等。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重在持之以恒,反復訓練。讓孩子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從而養成自覺愛勞動的習慣。

家長們教導孩子提升自理能力,可以使家園教育協調一致,也可以讓孩子產成就感和自信心。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