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的教育誤區:誤導父母,阻礙孩子成長的陷阱

時間:2024-07-04 16:02:07來源:本站整理點擊:

案例:妍妍是名2歲的小女孩,每天臉上都掛著滿足的笑容,妍妍媽媽覺得這與自己對孩子的細心照顧,及時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有關。

周末,妍妍媽媽帶著孩子和朋友一起逛街,孩子看到一個布娃娃,想要媽媽給買,媽媽看著妍妍渴望的小眼神,立時就心軟了,正打算滿足妍妍這個小小的需求時,朋友拉過她,說:“不要立馬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要培養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更有利于孩子成長,這叫延遲滿足。”

妍妍媽媽有點糾結,她不知道到底應該怎么做,才是對妍妍最好的教育。

一、幾乎每一個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遭遇妍妍媽媽一樣的問題。

當孩子提出要買玩具、零食或各種物品時,剛開始媽媽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孩子買最好的。有時候孩子挑了一個十幾塊錢的玩具媽媽還會嫌棄呢。

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當他越來越有主見后,很多媽媽忍不住會有與妍妍媽媽一樣的擔心:如果什么都遵照孩子的意見來,孩子會為所欲為,沒有未來。

所以當孩子提要求時,媽媽會刻意否定,想要通過否定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這樣的做法是否真的對孩子好呢?

家長們的顧慮有一定的道理。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一個跟蹤實驗證明,同樣的孩子,控制力強的,長大以后會更有出息。

20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準備了好吃的軟糖,糖對4歲的孩子來講,那可是極具誘惑力的事情。

當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個軟糖后,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是馬上吃掉的話,只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20分鐘之后再吃的話,就能幸運地吃到兩顆糖。毋庸置疑,誰都想吃到兩顆糖,那么就看誰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了。

實驗人員通過單面鏡進行了觀察,發現:有些孩子只等了一會兒就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有些孩子很有耐心,他們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等等,成功地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順利的等待了20分鐘,這些“延遲者”當然享用到了兩顆糖。

等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調查發現,“不等者”在個性方面,更多的展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延遲者”較多的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在學習能力上,“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高出20分。

于是,人們的思想意識里,就有了一個詞語叫做“延遲滿足”。

二、延遲滿足是個體有效地自我調節和成功適應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種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屬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體現。

看到這里,媽媽們可能會想:延遲滿足既然這么重要,那我一定要早點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以后孩子的要求不能輕易贊成,絕不能因為我的縱容讓他成為一個沒有自制力的孩子。

但是延遲滿足真的需要通過否定孩子的要求來培養嗎?

各位自己想一下,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當然是平時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也一樣,往往對不得手的東西保持熱情。

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滿足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本能之外的東西,才屬于欲望,是可以拒絕的范圍。對寶寶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遲滿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結果往往適得其返,欲望真會變魔鬼。我們都知道,3歲前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故意延遲,寶寶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

著名心理學家阿達麗說:1歲以前的寶寶,是建立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延遲的感覺對這個階段的寶寶而言,次數多了影響不亞于心理的創傷。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容。

當孩子長到3歲后,尤其過了肛欲期,慢慢地有了自主意識。學會控制大小便后,表示孩子逐漸有了自控力。這時孩子在生活中會逐漸學會延遲滿足。

——摘自阿達麗著《培育陽光寶寶:3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比如他要喝奶,而媽媽正巧在忙。他可以耐心地等待一會再喝。他要出去玩,也可以讓他等10分鐘,媽媽把手頭上的事做了再出門。因為這時的他知道自己的需求遲一點就能被滿足。

在這過程中,孩子自然會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當你想有著某類玩具和零食時,亦是如此。當你的母親最先完全滿足他時,當你獲得滿足時,你會明白你的要求是能夠滿足。

那么有一天你對他說,今天媽媽買不了,我們明天再來買的時候,他就能夠忍耐,多等一天。

當然,父母應當說話算話。到了第二天約定的時間,她們會帶著孩子去完成。幾次之后,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會越來越強,等待時間也會越來越長。

如果家長腦子里總是想著延遲滿足,最后卻從不滿足,當孩子一直得不到后,他內心的空洞越來越大,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會變得異常貪婪。

三、“延遲滿足”的秘訣,不在于延遲而在于滿足。

3歲以前,是孩子們學習寧靜心態的關鍵期。這時,盡量達到孩子的依賴,使寶寶有充分的信任感,到單獨時,可以主動走向獨立。

做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應該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要,而是理解他們,然后決定是及時滿足,或是延遲滿足,或是不能滿足。

當然,不管孩子的需要是否可行,孩子都有管理權——她們有權享有馬上獲得滿足的快樂,也有權理解他們必須獲得滿足的原因,及其他們不能獲得滿足的原因。只有了解緣故,大家才能幫助她們發展,養成良好的自制力。

正確的“延遲滿足”訓練

一個從來沒有被“即時滿足”的孩子,你讓他如何“延遲滿足”呢?想要訓練“延遲滿足”的能力,孩子至少有以下幾種特質:

1.能夠正常和家人溝通,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無需用哭鬧來引起家長的注意。

2.自己的需求,多數時候可以快樂地被滿足。

3.通常在4歲以上,理解并能遵守規則。

同樣,家長也要能做到以下幾點:

1.有充足的耐心

2.能夠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

3.能接受孩子暫時做不到,家長不發火,并且家長還愿意繼續嘗試并接受失敗。

四、正確的延遲滿足鍛煉對孩子的確有幫助,到底如何培養呢?

1.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一味按照父母的需求來控制孩子,往往會導致非常尷尬的局面:為什么有的事情要“等一下,不要著急”,而上學出門時卻被一個勁兒地催促“快點,不要磨蹭”?一來二去,孩子被弄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如果我們必須制定規則,那么就和孩子共同制定。比如和孩子逛商場,在出門前,可以一起商定孩子可以購買的物品數量,出門后必須遵守。

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考克斯卡及同事,通過實驗研究將孩子的順從行為分為約束性順從和情境性順從。情境性順從是迫于外界的壓力,是一種由外部動機誘發的外控行為;約束性順從是兒童發自內心地按照父母的要求、指令來約束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共同商定的規則,很容易引發孩子的約束性順從,這種主動的順從行為,才能發展為良好的自控力。

2.鍛煉過程中,和孩子共情。

《男孩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提及,男人向女性傾吐,希望改變現狀,女性向男孩傾吐,希望溫柔地擁抱和寬慰。

對于孩子,家長則要雙管齊下。

假如孩子因為不能及時滿足而難過,父母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和聆聽。比如,他們對孩子說:“我明白你很難過,我媽媽很遺憾……”,他們可以在說話的同時擁抱和接吻孩子。這種做法和言辭能讓孩子體會到母親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在這樣一個“延遲”的過程中,盡管孩子不高興,但他的心不會受傷害。

延遲滿足的度很難把握,實際上,如果我們有原則地在良善的道路上對孩子“有求必應”(非溺愛的),孩子也未必會變得越來越霸道??傊诹夹匝h的延遲滿足鍛煉中,孩子的自控能力會不斷提高,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狀態越來越差,就要及時停止,反思。

其實,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真的也不難,也許只需要換一種更接近孩子的方式。只要孩子足夠信任你,延遲滿足不是什么大問題。

相關文章
兒童視頻
推薦文章

關于搖籃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搖籃網〗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滇ICP備2022004586號-57

聲明: 本站文章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 侵權刪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

就要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